

截至7月26日,广东省累计报告“基孔肯雅热”本地病例4824例,仅7月20日至26日这一周内就新增了2940例本地病例。这让不少人产生疑问:还没有出现确诊病例的地区,也需要进行防护吗?昨日,笔者从市疾控中心了解到,虽然目前我市尚未发现本地病例,但蚊媒传播高峰已经到来,大家切不可掉以轻心。
不被蚊子咬就不会感染
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,其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、埃及伊蚊(俗称“花斑蚊”)。花斑蚊叮咬感染者2至3日后,再叮咬健康人时,病毒便可能侵入人体导致感染。
连云港市有这种蚊子吗?市疾控中心放射与消媒科副主任技师陆乔介绍,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我市存在自然分布的埃及伊蚊种群。不过,白纹伊蚊在我市却是常见蚊种之一,夏季在小区绿化带、公园等场所极为常见,易对人造成叮咬。
这意味着存在潜在风险:若有从东南亚、南亚、非洲及广东等流行地区感染病毒(处于病毒血症期)的旅行者返回连云港,被本地白纹伊蚊叮咬后,病毒在蚊体内增殖,再由蚊子叮咬他人,就可能引发本地传播。陆乔强调:“只要不被蚊子咬,就不会感染基孔肯雅热。”
重症风险需警惕
市疾控中心急传科副科长李海朋表示,被带毒蚊子叮咬后,多数人在3至7日(一般为1至12日)内发病,症状包括突然高热、严重的关节疼痛(如手腕、脚踝、手指等),还可能出现皮疹、头痛、肌肉痛、关节肿胀、恶心、疲劳等。这些症状会显著影响行动,患者常反映“走路都费劲”。
虽然多数人一周内可好转,但特殊人群需格外注意:新生儿(尤其围生期感染)、65岁以上老年人,以及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脏病等基础病者,感染后重症风险更高。此外,少数患者的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笔者了解到,目前,针对基孔肯雅热的治疗措施主要是支持性治疗方法。患者需要充分休息、补充液体以及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,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症状。
全方位做好防蚊灭蚊
市疾控中心检验科副主任技师于翔翔介绍,既然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蚊子传播,那么灭蚊就成为预防的关键环节,而环境治理则是从源头上消灭蚊子的重要手段。蚊子喜欢在积水的地方产卵繁殖,所以我们要及时清除积水容器(如花盆托盘、水桶、废旧轮胎等)。对于水培植物,建议每周换水,不给蚊子留下滋生的机会。如果家里有鱼缸,可以养一些食蚊鱼。另外,还要注意疏通下水道,填平坑洼之处,垃圾做到日产日清。
做好物理屏障防护同样重要。安装60目以上的纱窗纱门(网孔直径小于1.2毫米);婴幼儿适合使用360°全包围蚊帐(浅蓝色更好);外出婴儿车可加装磁吸蚊帐,提供全方位保护。
在个人防护方面,要做到物理防蚊与化学防蚊双管齐下。在穿着方面,尽量选择穿浅色长袖长裤(深色更招蚊)。同时,要避开蚊虫活跃的时段,一般来说,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3小时,蚊子最为活跃,此时尽量减少外出活动,或者避免前往蚊子密集的地方,如树林、草丛、河边等。选择合适的化学驱蚊剂也很重要,但要牢记5个原则:看农药登记证号,确保产品正规有效;首次使用前,手臂小面积测试;喷手心再涂抹皮肤,避开眼睛、口腔和伤口等部位;回家后及时清洗驱蚊剂覆盖的部位;驱蚊产品中的驱蚊酯、避蚊胺等成分具有毒性,避免误服,一旦误服,应立即就医。
如果不幸被蚊子叮咬了,也不要慌张,可以采取以下急救处理措施。于翔翔介绍,可以用肥皂水或冷盐水冲洗止痒,要注意切勿抓破皮肤。红肿处可以冷敷10分钟,涂抹炉甘石洗剂。但如果叮咬处出现化脓、红肿直径大于2厘米或伴有发热等症状,应立即就医。
特殊人群的防蚊需要格外关注。孕妇的身体状况较为特殊,在防蚊方面,首选物理防蚊方法,慎用化学制剂。2月龄以下的婴幼儿仅使用蚊帐或防护罩进行防蚊即可。过敏体质的人群应避免使用植物精油类(如柠檬桉叶油、香茅油等)驱蚊产品,因为这类产品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,加重身体不适。
如果有出行计划,那么在出发前一定要做好功课。李海朋提醒,首先要查询目的地的蚊媒传染病流行情况,科学安排行程,准备好防蚊物品。在选择住宿时,优先挑选有纱窗、蚊帐的酒店。在返程后2周内,仍需预防蚊子叮咬,避免自己成为“隐性感染源”。如有发热、皮疹等症状,要及时就医,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,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,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。
(王进文 孟曼)
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, 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